当前位置: 首页 > 标准资讯

车用汽油标准为美好中国加油

来源: 国家标准委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6-22      点击量:

      燃油作为能源行业的血液,为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提供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燃油标准以高效、清洁为方向,引领产品质量提升。以车用汽油为代表的燃油标准,通过提高标号,限制铅、铁、锰等有害添加物,加严硫、烯烃、芳烃和苯等物质的指标,有效提高汽油质量、降低污染物排放,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展初期
      建国初期,我国石油炼制工业规模小,产量低。1954年中央燃料工业部发布了首项车用汽油技术条件,为汽油标准化之路奠定基石。
      1958年我国在兰州建成第一个百万吨级综合型炼油厂,1960年大庆油田开发投产,我国炼油工业开始蓬勃发展。期间,石油工业部先后发布了《普通车用汽油规格》SYB 1002-1959版和SYB 1108-1959版等多项油品相关标准。由于当时车用汽油机压缩比普遍较低,结合国内炼油实况,马达法辛烷值规定为56号、66号和70号。
      改革开放后,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及进口车辆的增加,汽车发动机压缩比普遍提高,为贴合市场需求,GB 484-1986《车用汽油》首次按国际惯例,采用研究法辛烷值划分为90号和97号,淘汰了之前的低标号产品,满足了高压缩比汽车的需求。
      与此同时,为避免汽油中铅对发动机性能、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石化行业提出SH 0041-1991《无铅车用汽油》。随后陆续发布GB 484-1993《车用汽油》和SH 0112-1992《汽油》等多项标准,汽油产品的质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升级之路
      自GB 17930-1999《车用无铅汽油》发布,我国完成了汽油标准的统一,进入了无铅汽油时代。有赖于石化行业几代人在炼油技术上的持续投入,我国仅用8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完成的汽油无铅化升级之路,体现了国有企业对国家、对民众的责任与担当。
      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上升,汽车污染逐渐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21世纪初,我国开始了清洁车用汽油质量升级之路。2001年至2020年我国轻型汽油车排放标准从第Ⅰ阶段提高至第ⅥA阶段,车用汽油标准从国Ⅰ升级至国Ⅵ阶段,经历了低硫化、无锰化,降低烯烃、芳烃、苯等过程,我国油品质量迅速与国际水平接轨,车用汽油质量升级呈现跳跃式发展。
      从国Ⅰ到国Ⅵ,我国石化行业组织开展了大量汽油组成与汽车排放关系研究,累计开展行车试验几百万公里,制定了既满足我国原油、炼油实情,又满足汽车排放法规要求,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车用汽油国家标准。由于汽油中的硫影响汽车三元催化器中催化剂的转化效率、增加汽车污染物排放,降硫成为全球汽油质量升级的重中之重。从国Ⅰ到国V,我国汽油标准硫含量指标从不大于1000mg/kg降低到不大于10mg/kg,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先进燃烧技术和后处理系统的应用创造条件,为我国环保做出重大贡献。由于含金属抗爆剂燃烧物的沉积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汽油标准逐渐控制抗爆剂的使用,于国V阶段开始禁止锰的使用。此外,我国汽油烃类组分逐渐优化,禁止使用金属抗爆剂的同时要求炼油企业通过技术提升、增加投资,大量生产高辛烷质汽油的烷基化装置投产,提高了组分油辛烷值,不断满足汽车使用和环保需求。
      目前我国全面执行国Ⅵ标准GB 17930-2016《车用汽油》,辛烷值、硫含量、锰含量、芳烃含量、烯烃含量等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烯烃含量(ⅥB)、苯含量指标严于欧盟,国Ⅵ车用汽油标准为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重大国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向未来
      为践行碳中和目标,未来我国汽油产品将向降碳、节能、减排的方向发展,包括以下方面:(1)使用更加低碳的原料,如废弃农林生物质(木质纤维素)、废塑料、废轮胎、甚至二氧化碳等;(2)在生产环节降低碳排放,采取大量的工艺优化、节能降碳等措施,改进现有技术基础甚至重构技术体系;(3)在产品使用环节降低碳排放,离不开炼油行业和汽车行业的深入合作,石化行业为汽车行业开发的新型高热效率低排放发动机匹配新型汽油产品。
      此外,从全生命周期评价碳排放将势在必行,通过测算不同工艺汽油组分和不同牌号汽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结果,确定可再生组分对汽油碳减排潜力。石油行业需要积极推进低碳技术评价体系,建立低碳石油产品评价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