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绿色低碳新区和创新驱动发展新区。如今,在雄安新区的大地上,300多个工地塔吊林立,10多万名建设者昼夜奋战,一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现代化新城正在悄然崛起。
生态优先绿色先行 打好 “蓝绿底色”
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新理念。
“雄安新区就要靠宜居的生态环境来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雄安集团生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17年11月13日,雄安新区在“千年秀林”9号地块栽下第一棵树。截至2020年底,雄安新区总造林面积已达41万亩,树木达200多种。
雄安新区容城县高小王村村民对近几年的环境变化深有体会:现在树越来越多,天蓝了,鸟多了,空气清新呼吸顺畅了,野兔、山鸡在“千年秀林”里也很常见。
登上“千年秀林”里的二层观景平台远眺,茁壮的油松在寒冬中依然郁郁葱葱,栾树、银杏、国槐等组成的大片丛林,静静地等待春天的到来。
根据规划,未来雄安新区将镶嵌在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之中,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其中,“千年秀林”是“绿色”的代表,而“蓝色”指的是“华北明珠”白洋淀。
白洋淀之于雄安,犹如西湖之于杭州。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表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和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过程。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程钢说,2020年雄安新区谋划实施了9大类、40个白洋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累计实施9次府河上游保定雨污水下泄应急处置工作,确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
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副局长王荣说,截至2020年底,白洋淀360平方公里内和入淀河流两侧外延1000米范围内的稻田、藕田全面退出;关停淀区、淀边、以及境内上游河流1公里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户)4069家。同时依托区域调水工程,白洋淀生态补水共约5.56亿立方米,白洋淀湖心区水质达到Ⅳ类。
雄安新区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也都将是绿色低碳的。从绿色社区到绿色建筑,再到公共设施配套,都指向创造美好生活这一目的。
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棋局中,雄安争当“改革先锋”,通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奋力打造优化营商环境的标杆城市和创新发展的示范城市。
在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才作为发展第一要素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前不久,雄安新区管委会正式印发《河北雄安新区居住证实施办法(试行)》和《河北雄安新区积分落户办法(试行)》,自2021年起试行居住证和积分落户制度,标志着雄安新区深化人口管理服务制度改革迈出坚实步伐。
雄安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雄安新区的居住证制度和积分落户制度就是要向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期所需的各类人才敞开大门,让他们“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为新区建设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局改革模式,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积极推动国家部委审批权限向新区下放。河北省政务办电子签章在雄安新区应用落地,345项许可事项在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实现“无差别受理”。
探索符合新区建设发展需要的土地供应政策。据了解,新区综合考虑建设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土地出让、租赁、租让结合、混合空间出让、作价出资入股等多元化土地利用和供应模式,为雄安新区重点项目土地供应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政策供给。
开展“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172项“证照分离”审批事项分类推进。企业开办全流程1个工作日内办结,35个“证照联办”事项办理时限平均缩短62%。截至2020年12月31日,新区本级企业共有3516户,注册资本3198.04亿元。